“豆”字是個古老的象形字。它原是一種器皿,形狀很像我們現在使用的高腳盤,有的上面還有蓋。這種器皿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,在商周時代很為盛行。根據制作材料的不同,“豆”一類的器皿又分為若干種。用木頭制作的就叫“豆”,用竹子編的叫“蘧”,用瓦做的叫“登”,也有用青銅制成的,也叫做“豆”。
“豆”在古代是盛肉器,也就是用來裝肉的?!秶Z.吳語》上說:“觴酒,豆肉,簞食?!庇x是裝酒的器具,豆是盛肉的器具,簞是盛飯的器具。
由于“豆”是一種容器,所以引申為一種容量單位。那么一豆的容量是多少呢?根據《小爾雅》一書的記載:“一手之盛謂之溢,兩手謂之掬,掬四謂之豆?!币馑际怯靡恢皇盅b的量叫做“溢”,用兩手捧起的量叫做“掬”,“掬”四次的量,也就是捧四次的量就叫一“豆”。
“豆”由容量單位又轉化為重量單位。根據劉向《說苑》的記載:“六豆為一銖,二十四銖重一兩?!庇嬎阋幌?,就可以知道,一豆相當于一兩的一百四十四分之一。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重量。唐朝人段成式在《酉陽雜俎》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:房孺的妻子崔氏,性格嫉妒,她要求身邊的、f環不得濃妝艷抹,不能梳高高的發型,對丫環們的化妝品供應更是吝嗇,“月給燕脂一豆,粉一錢”。這里的“燕脂”就是“胭脂”。
大約在戰國以后,豆從盛肉的器具逐漸轉變成為祭祀的器具。
到了漢代,豆就用來表示農作物的大豆了。漢代以前,大豆的名字叫菽。清代學者顧炎武在《日知錄》中說:“古語但稱菽,漢以后方稱中國是最早栽培大豆的國家,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。
古人常以豆為糧。根據《后漢書·馮異傳》的記載,漢朝的光武帝劉秀在天寒地凍,饑寒交迫的時候,多虧馮異獻上豆粥,才免于餓死?!稇饑摺飞弦舱f:“五谷所生,非麥而豆,民之所食,大抵豆飯藿羹?!币馑际牵旱厣仙L的糧食作物,不是麥子就是豆子,老百姓所吃的東西,大多是豆飯和菜羹。應該注意的是,這里所說的“羹”并不是“湯”,而是燉菜。
豆腐是一種大眾食品,物美價廉,老少皆宜。相傳豆腐是漢代淮南王劉安發明的,傳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。
明代一個名叫蘇平的人創作了一首賣豆腐的廣告詩:“傳得淮南術最佳,皮膚褪盡見精華。一輪磨上流瓊液,有沸湯中滾雪花。瓦缸浸來蟾有影,金刀剖破玉無瑕。個中滋味誰得知,多在僧家與道家?!币馑际牵夯茨贤鮿矀飨聛淼闹谱鞫垢姆椒ㄗ詈?,用熱水浸泡豆子,把外皮去掉露出里面的精華。把泡好的豆子放進石磨研磨,就會得到雪白的豆漿,再把豆漿放到滾開的水中煮熟,把煮熟的豆漿放到瓦缸里加上鹵水使它凝固,這里的“蟾”指的是月亮,因為據傳說,月亮當中有金蛤蟆。這是形容煮熟的豆漿清澈透明,可以映出月亮的影子。等到豆漿凝固了,潔白得就像一塊無瑕的美玉,再用刀把它切成塊,豆腐就做成了。這里講述的就是制作豆腐的全部工藝流程。
成語中有一個“豆蔻年華”,多指十三四歲的少女。這里的“豆蔻”是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,初夏的時候開出淡黃色的小花。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《贈別》詩,“娉娉裊裊十三余,豆蔻梢頭二月初?!币馑际鞘龤q的少女體態優美,就像早春二月,豆蔻枝頭初開的小花,富有生命的活力。用“豆蔻年華”比喻少女,大概起源于杜牧這首詩。